为深入贯彻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,5月6日-11日,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各年级以“劳动宣传·价值传播”为主题,主持召开专题班会,围绕劳动教育的内涵、意义与实践路径展开深度解读,动员全体学生积极投身学校与社会劳动,在实践中锤炼品格、增长才干。


立足理论:厘清劳动教育核心内涵
班会上,辅导员以“劳动何以育人”为切入点,结合《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》文件精神,系统阐释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。他指出,劳动教育不仅是体力与技能的锻炼,更是价值观的塑造过程。“劳动是成长的必修课,是连接知识与实践的桥梁。从个人生活自理到服务集体、奉献社会,每一份劳动都在培养责任感、协作力与创造力。”通过分享“最美钳工”张文良、尹景波:我送“胖五”上青天等榜样事迹,他强调劳动精神是青年成长的根基,唯有在劳动中感悟“实干兴邦”的真谛,才能成为有担当、有韧性的新时代建设者。
深化认知:剖析劳动育人多重意义
针对部分学生“重脑力轻体力”“重结果轻过程”的认知误区,董亮从个人成长、社会价值、文化传承三方面剖析劳动教育的深远意义。他谈到:“劳动是自我实现的阶梯。宿舍卫生整理、实验室设备维护等‘小事’中,藏着自律与独立的修炼;志愿服务、社会实践等‘大事’中,更能体会奉献与责任的重量。”结合学院“材料报国”的学科特色,他鼓励学生将专业学习与劳动实践结合:“无论是参与科研攻关,还是投身乡村振兴,材料学子都应以劳动为笔,书写科技强国答卷。”

动员实践:从校园到社会,劳动精神处处可为
班会现场,辅导员向全体学生发出倡议,号召大家以“主人翁”姿态投身劳动实践:在校内,积极参与“文明寝室创建”“校园志愿服务岗”等活动,从身边点滴做起;在校外,主动加入社区治理、助老帮扶、环保宣传等志愿服务,用行动回馈社会。

学院始终将劳动教育作为“三全育人”的重要抓手,近年来通过劳动实践学时、搭建校企劳动基地、开展“寝室文化大赛”等举措,推动劳动教育常态化、体系化。本次主题班会进一步强化了2023级本科生的劳动意识,为后续实践活动打下思想基础。劳动教育绝非一时一课,而是一生一课。期待同学们以此次班会为起点,让劳动成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。
班会结束后,学生们纷纷在“劳动承诺墙”上签名留言。2023级本科生写道:“从今天起,做一个热爱劳动的人,不负青春,不负时代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