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欢迎访问燕山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网站

研究生教学成果简介

“亚稳→相变”: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下的材料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

成果主要完成人:王利民、赵元春、闫牧夫、张新宇、刘日平、刘永、傅万堂、赵逢达、付继林、李晔、姜永超、温福昇、Alexander Soldatov、冯士东、曹海要

成果完成单位:燕山大学、哈尔滨工业大学

我国科技发展被“卡脖子”的领域,一大半归于材料问题,对材料类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。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溯源“哈工大—东重”材料专业历史积淀,凝练发展亚稳材料学术思想,融入并引领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下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,推动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实质性协同发展。

凝练亚稳材料学术思想,创“芯”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

本成果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,发掘材料学科“亚稳→相变”的特色育人内涵,淬炼“学术思想→价值观塑造”之“芯”,激活人才成长的“自由能曲线”,服务开放式自主创新能力培养需要;确立了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,特色学术思想引领研究生创新实践,激活价值观塑造“相变”过程,将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价值观塑造融入研究型人才培养的起点,向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原点回归;构建了“导师发展、特色课程、国际交流、产研融通、评价提升”多维度、一体化开放式培养体系,支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职业发展全链条贯通,锚定国家需求、开阔国际视野,促进了研究型人才培养水平的显著提升。

构建开放式培养体系,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增值

2013年以来,研究生参与发表《Nature》、《Science》期刊论文9篇,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2篇、以同等贡献作者身份发表5篇;参与发表《Nature》、《Science》、《Cell》子刊论文27篇,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9篇、以同等贡献作者身份发表5篇。研究成果2013年、2014年连续入选“中国科学十大进展”和“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”;两次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委员会《简报》(2013年/2020年),作为重大成果上报党中央、国务院和相关部门。参与的科研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(2011年)、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(2012年/2017年/2018年/2020年),省部级及全国行业协会科技奖励58项;研究生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各类科技奖励21项,其中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、省部级及全国行业协会科技奖励一等奖5项。

导师和研究生学术水平同步提升。2017年自主培养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,2023年自主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;2010年以来,本学科自主培养国家领军人才12人次,国家青年人才8人次。本学科在2013年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并列全国材料学科第23位,2017年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B+,2022年第五轮学科评估取得突破性进展。